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变传统农场为生物农场——德国农场参观记

浏览量:55下载量: 0
作者:
卢剑波
出版日期:
2000-10-15
正文快照:
去年秋天我受国际粮食和农业发展中心的邀请,赴德国参加了为期二个月的“热带和亚热带农村国际研讨班”。在德国期间,曾有两周时间到德国的农村参观与考察,访问了许多农场,其中的一个农场是生物农场,该生物农场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该农场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距离慕尼黑大约70公里的安德希村,农场主人叫雷欧梅兹,农场的规模为80公顷土地,其中25公顷为私人土地,55公顷是农场主从村里租用。30%的土地用于作物生产主要用物为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70%土地种植牧草;农场中牧业的比重很大,养了100头奶牛,大约80%的奶牛处于产奶状态,还养了250只鹅和少量鸭子。虽然农场拥有100公顷土地和100头奶牛,但农场的工人却只有两人,就是农场主雷欧梅兹先生和他的妻子,是名副其实的“夫妻店”,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在学校念书,农忙时来家里帮忙。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乎所有的农活都不用手工劳动,而是由机器来完成。由于只有两个人来管理该农场,劳动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夫妇俩平均每周工作70个小时。该农场于1997年加入生物农业协会,停止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当被问及为什么参加生物农业协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时,主人回答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欧盟对牛丽生广采取限额制度,争取超额指标非常困难,而生物农场的牛奶价格比普通牛奶价格高出20%;二是欧盟对生物农场采取补贴措施,每公顷土地每年可得到450马克的补助;三是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了地下水,降低地下水氮含量。
期次:
第54期
版次:
2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