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我们为什么离诗歌越来越远了

浏览量:30下载量: 0
作者:
唐培栋
出版日期:
2009-04-30
正文快照:
“诗歌在中国的繁荣,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1979年,海子去北京上大学,开始写诗,大学里写诗的人很多;我去镇上上高中,开始读诗,中学里读诗的人也很多。无论是校园里,还是社会上,各种铅印的、油印的、甚至手刻的诗刊、诗报铺天盖地,名目繁多的各种诗派、诗会如雨后春笋,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以诗会友。”———引自《海子的自杀与诗歌的没落》现代诗歌的繁荣早已不在,大学里再看不到80年代的那种“诗风昌盛”的情景。校园里的热点变成了就业、社团活动、奖学金、时事政治和经济金融等方面。但当我们突然得了一刻闲暇,或孤身倚卧,或会友游景,或品茗于山水中,漫步于花径间,便会若有若无的想起,似乎有那么一个时候,校园的空气里弥漫着浪漫,年轻的脑子里没有今天的负担,在康桥的柔波中聆听悄悄的离别笙箫,在朦胧的雨巷里邂逅丁香一般的姑娘。那个时候,经历了漫长禁锢的社会刚刚开始舒展自己的筋骨,而文学正是第一块解禁的领域,并在80年代时进入了其黄金时期。现代诗歌,更是被众星捧月。富有激情和活力、迷惘却急于标榜自我的年轻人都以作诗为荣,以求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这和今天的年轻人喜欢歌星影星、追捧流行元素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讲并无不同。只是比起今天那些被追捧的各种项目来,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美感和内涵上都胜过今天快餐式的娱乐,所以那一个诗歌繁盛的年代至今还能让我们心倾神往。在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今天,象牙塔里的生活也从一种乌托邦变成了一个社会的演练场。分配工作几乎成了历史名词,竞争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被告知要做好准备,迎接即将面对的挑战。年轻人的偶像再也不是特立独行、挥毫泼墨的诗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财富和职场神话———比尔盖茨、巴菲特、任正非、马云、史玉柱、唐骏、施正荣、刘永好、李彦宏、江南春、王传福……今天,大学校园里的研究生充满了对财富的渴望,充满了对个人成功的野心,更多地着眼于世俗功利的成绩(世俗功利这里不是贬义词,是中性词,只代表价值评判标准)而非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高度。无疑,这正是这个时代赐予的烙印,也是这个时代提出的要求。
期次:
第322期
版次:
4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