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王淦昌: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浙大人

浏览量:49下载量: 0
出版日期:
2006-03-17
正文快照:
1941年初秋,身在贵州湄潭的王澄昌,写出了一篇短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在大多数论文动辄就是上万字乃至数万字的今天,这样一篇短文可能无足轻重,甚至会被众多刊物杂志拒之门外。然而,在那个年代它却发表在美国权威的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上,引起了实验物理学界的极大重视。20世纪30年代,粒子物理学家对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能量和动量损失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了存在着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中微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那时候,几乎所有从事核物理实验的科学家,无不为泡利的假设所诱惑,像苦苦追求心目中的恋人一样,试图解开中微子神秘的面纱。然而,这种粒子是非常难以检测到的,这一点连泡利本人都不否认。
期次:
第195期
版次:
4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