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附属二院遗传性大肠癌诊断有创新

浏览量:35下载量: 0
作者:
余宁宁
出版日期:
2003-06-10
正文快照:
本报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做为一种“富贵病”,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三分之一的大肠癌有家族聚集倾向;发病与遗传有关。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郑树教授和袁瑛博士等提出的遗传性大肠癌新诊断标准,在家庭规模日益缩小的今日,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国际协作研究。该课题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是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姓生部课题“家族性大肠癌分子机制的研究”的延伸。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一般的大肠癌相比,它布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遗传背景上均有独特的特征。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落实,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原有的HNPCC国际诊断标准已难以实际运用于临床,袁瑛博士等收集了两组63个大肠癌家系,比较研究了他们的遗传特征,从分子角度验证了遗传性大肠癌新诊断标准是合理、可行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绎国专家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遗肠癌筛检标准:f家系中至少有两例大肠癌患者,他们的关系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并且至少符合以下一条:(1)至4例大肠癌为多发性;⑵至少F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3)家系中至少一人患HN-PCC相关?外恶倒中瘤(如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目前该课题成果已在浙医二院肿瘤预防门诊应用,对病人开展检查和咨询。
期次:
第122期
版次:
2
来源:
浙江大学报

作者相关文献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