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把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落实到实处

浏览量:31下载量: 0
作者:
张涌泉
出版日期:
2002-05-20
正文快照:
去年八月,江总书记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最近江总书记与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又提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五个高度重视”。作为人文社科战线的一员,我感到很振奋,也很受鼓舞。说实在的,中央领导对人文社会科学历来都是很重视的,但正如总书记所说的,“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重理轻文”的倾向,如自然科学可以有院士,而人文社会科学则没有;自然科学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人文社会科学则没有;自然科学有众多的国家级奖励,而人文社会科学则没有,等等,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北京大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杰出成就的一些学者,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比如中文系的袁行需、裘锡圭教授就是享受院士待遇的教授(他们的住房和岗位津贴都和院士一样)。我们学校的一些老教授,像中文系的徐朔方教授、历史系的徐规教授、古籍研究所的沈文倬教授,都是国内外影响很大的著名学者,他们的待遇就显得偏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是不退休的,这当然无可厚非,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得到尊重也是完全应该的。问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知名学者,却不能得到这样的尊重。记得著名的计算机专家王选曾经说过,理工科的研究人员,最富有创造激情的是在20至40岁之间,一旦到了五六十岁,基本上就出不了东西To而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不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基础,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一般来说,六十岁左右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最成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成果(尤其是大成果)的时候。
期次:
第95期
版次:
4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