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如果药是研究生导师

浏览量:29下载量: 0
作者:
李刚
出版日期:
2002-06-30
正文快照:
我的同学老猫就有一句名言:“研究生都是有缺陷的”。虽然老猫也是研究生,还是保送的那一种,看起来好象缺陷也不小,但说这话的时候却清醒无比。这话说出来可是有理论支持的。在信息经济理论中,一个人要取得高学历,并不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知识,更主要的作用是要拿到一个向他人“表明”有更多知识的证明。而按这个逻辑推导,就会形成一个逆向选择: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够强,能有足够让他人认知的表现,那么他就不需要再选择继续升造;而如果选择读研的学生,呵呵,至少就不是最优秀的。也许,理论同实际总是有一定距离,但我还是见识了一些研究生的种种怪现象:文献没看过几篇、论文格式写不全,甚至还有连沟通起来都费劲的主。在“本科不稀奇,硕士满地走,只有博士才能抖三抖”的时代,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了。所以,如果我是研究生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紧自家院子的篱笆,只挑选真正适合做研究生的学生,从源头就还研究生一个本来面目。好的学生招进来了还需要培养。那么,读我的研究生的学生第一件事就是先补“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的内容。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头到脚都彰显着两个字——“听话”。从最初的呢喃学语,到现在的学术研究,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灌鸭的teachng方式使得一到practcng就变成了赶鸭子上架了。这能完全怪这些学生吗?他们一开始就不知道在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特别是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面前,如何展开工作。但研究生之所以是“研究”生,就是要去探索未知领域,而非重复已有工作。要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知道如何开展研究,也就是说必须掌握“做研究”的方法。在国外,“研究方法”是作为本科生的入门课的。
期次:
第99期
版次:
3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