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春风化雨暖心田———生科学院0702(民族班)学生访谈记

浏览量:37下载量: 0
作者:
王文馨
出版日期:
2008-04-11
正文快照:
春雨润物细无声,感恩常怀若水情。四月的杭州,春风送暖,百花齐放,一群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求是学子,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备感温暖,他们用尚显稚嫩,却分外真挚的文字向浙江大学校长信箱递上一封感谢信,道出了一颗颗感恩的心。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批招收的20余名民族班学生都出生并成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告别广袤雄浑的故土,远离朝夕相伴的亲人,突然闯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圈文化圈,这群未满20的年轻学子是否来得及适应?4月8日,记者采访了几位民族班学生,一张张脸蛋上绽放的自信与从容已经晾出了答案。求是园初来受挫“语言”是一座桥梁,通往知识的殿堂。由于一直以维吾尔语作为日常用语,初来乍到,民族班的学生比普通班多出一个烦恼———“语言”。“刚进来的时候,普通话的使用都不习惯,连日常听课都成问题,英语课更是听不懂”,一位民族班的同学如是说。于是乎,“要进步,先修路”,克服语言关成了他们入学初的额外功课。“刚开学的时候,最深的感受还是心理落差。”民族班团支书玛丽开的脸上掠过一丝无奈,“这个落差主要是学习方面的,因为以前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基础差,底子薄,比如微机分、无机化学、物理这几门课,上课几乎听不懂,考试成绩比普通班的同学差了大大的一截。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比同龄同学差那么多,我们几个女生心里着急,每天都去自习,可是效果还是不大。”除了学习,有同学继续回忆其他方面的顾虑,“刚来的时候很想家,离家那么远,路费实在太贵了,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家里没有条件买手机,开始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里……,非常担心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
期次:
第280期
版次:
3
来源:
浙江大学报

作者相关文献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