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在线预览 在线预览

扶植能够挑大梁的新生力量

浏览量:64下载量: 1
作者:
何志均
出版日期:
2008-05-16
正文快照:
30年前创建浙大计算机系时,它的大部分课程对我来说也是空白,只想以边学边干起步,几年之后,发觉计算机科学真是年轻人的学科,它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使已步入老年的我感到了跟不上,于是把希望放在年青人身上。他们也真是不失所望,很快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计算机系成立之时,正逢国家推行培养研究生制度,以培养师资,我也在第一批招收了潘云鹤、孔繁胜、朱淼良、王申康、高济共5位研究生。他们的硕士论文科研,都是攻占人工智能、数据库等在国内的空白点技术,例如在8位微机简单条件下,首先开发出实用的专家系统,用模式识别的字符识别技术等,水平较高,得到校外评阅和答辩专家的好评。因此他们都被留下作为为计算机系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后来都成为教授、博导、系里的中坚,其中潘云鹤在硕士论文中以美术图案设计专家系统这」科研创新成就,震惊了中国新生的人工智能学界,打响新成立的浙大计算机系名声上升的第一炮。为了给这些优秀的新生力量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不是将他们分散到各教研组,而集中在为此新建的人工智能研究室哩。在教学上,他们负担了相当多课程,包括许多专业基础课,人均上课时超过了系教师的平均数;更是在科研上为系冲锋陷阵,同时培养出较多的优秀的第二代研究生。人工智能研究所在1986年就为系里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具有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点),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又升格为计算机一级学科博士点。
期次:
第284期
版次:
12
来源:
浙江大学报

本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档案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0571-8827313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资源上传  |  留言板